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举办《中国宏观经济的回顾与展望》月度讲座

来源:中国商务广告协会
【编者按】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防风险中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呈现出增速回升、结构趋优、质量提升等特点,经济恢复回升取得新成效,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动能培育取得新突破。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复苏态势。2023年GDP超126万亿元,以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顺利实现了年初制定的5%增长目标。但是也应当看到,由于2022年基数相对较低,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仅4.1%,仍低于潜在增速区间,这表明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
对此,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与挑战来自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以及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一方面,成绩单是亮眼的,但另一方面,困难也实实在在地拦在我们奋进的道路上。面对当下,有人看到的是顺境,有人看到的是逆境;有人看到的是问题,有人看到的是机遇。那么,身处这样一个成绩与困难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复杂状况之中,我们应当如何客观地去看到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应当如何应对,都是应当认真学习并思索的重要课题。
 
4月10日,中国商务广告协会特别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易昌良博士,为会员单位全面、深入地剖析并讲解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遇到的挑战和应对之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以及独家的行业数据,易昌良博士从“中国怎么看”“中国怎么办”和“中国怎么干”等三个方面入手,为大家带来一堂内容详实、干货满满、亮点突出的讲座。


 
易昌良,现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杂志社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现代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承担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权威报刊、网站发表文章200多篇。发表专著6部。主编《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新发展理念指数报告》、《世界看中国》等。
 
第一部分:中国怎么看?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展现出抵御短期波动、赢得长远发展的韧性。党和国家不断推出一系列深化改革、提振经济的举措,旨在进一步稳增长、促发展、惠民生。随着我们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以及疫情疤痕效应逐渐消退,国内国际经济循环进一步畅通,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总体回升向好的态势,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的基本面也不会发生变化。未来,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自2023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这些都对我们加快经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带来了较为严重的挑战。
放眼国际,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自二战以来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主要的风险集中体现在战争、金融、通货膨胀、债务、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断链”、能源与大宗商品交易、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能否妥善处理和共同应对这些叠加在一起的风险,既考验着各国政治家的智慧,更决定了人类发展的前途与命运。同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区军事冲突加剧,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围堵和打压,都对我国出口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再看国内,2023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政策组合拳,用以刺激消费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但内需不足和民营企业困境这两大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全面恢复到正常发展状态,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
从刺激消费方面来看,居民消费率长期且大幅度低于收入水平相近的中高收入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尽管国家采取了降低存款利率、降低消费贷利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等系列政策措施,但消费的动力和热情仍有待进一步释放和提升。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收入不稳定,就业压力依然突出。在赚钱难、就业难的情况下,许多人抑制了消费欲望,往往选择将有限的收入用于基本生活开支。二是城乡居民对未来仍然存在不少担忧,普遍存在谨慎心理。许多人不敢轻易消费或是贷款消费的问题普遍存在,他们更愿意将钱存入银行,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从民营企业发展方面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的采购经理指数(PMI)长期低于临界点,它们的生产经营仍未完全摆脱困境。造成这一情况的也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资产闲置,经营压力增加。二是随着产业升级与转型,传统的增长和投资模式难以持续,资本边际报酬不断下滑。
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在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双重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的根源,持续创新和调整政策,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并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二部分:中国怎么办?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2024年3月,“两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表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综合考虑了国内外形势和各方面因素,兼顾了需要和可能,在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的前提下,提出了2024年各项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整体来看,经济的主要量化目标体现出更为积极的“以进促稳”之势。
针对内需不足,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统筹消费和投资,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其在稳定和扩大内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年“促消费”的工作重点,需从收入、产品、渠道场景等三方面入手。
首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减税降费、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方式,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提升消费能力。其次,推动消费品升级和创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推出更多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电子产品、绿色消费品和健康相关产品上。最后,优化消费环境。改善线上线下购物体验,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高消费便利性和安全性。
针对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困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及配套举措,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分类帮扶支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坚决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政策千万条,落实最重要。当前,一些地方还存在执行政策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让好政策成了吃不到的“馅饼”,过头承诺与空头支票问题也影响了企业发展积极性。因此,抓政策落实的关键在于找准执行政策的难点,疏通堵点,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让民营企业真正得到实惠。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政策执行和落实的监督力度,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地生效。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监督。
此外,我们需要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这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企业的自我创新和努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一方面,这需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推动经济实现强有力的复苏,从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另一方面,面对压力与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同时,提升把握机遇的能力、应变复杂状况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国怎么干?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的重要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月首次提出的。自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两会等重要场合,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深入阐释。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又对新质生产力做出了更为系统、明确和深入的阐释。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是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重点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从“新发展阶段”到“新发展理念”到“新发展格局”再到“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就经济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谱写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篇章,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标志着我国在追求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高质量增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当前,我们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而且,数字经济将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
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我国有着独特的优势。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做到了“一部手机,全部搞定”的国家,数字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效率。同样,数字技术、5G通信、人工智能等驱动的物联网正在赋能越来越多的中国产业,使中国经济日益迈向高质量发展。美国企图通过“科技战”限制中国的高端芯片和芯片制造软件,但结果只是加速了中国的科技进步,特别是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增速全球第一。2023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56.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40%;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平均65%的水平,我国的数字经济在GDP当中的占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就“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而言,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成为重中之重。简单来说,“人工智能+”就是让人工智能“ +”各行各业、赋能千行百业。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基础设施,未来人工智能也将成为基础设施,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离不开人工智能。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787亿元,相关企业数量达4482家。“人工智能+ ”将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支撑和物质基础。
展望2024年,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需要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要坚持“吃改革饭”。在数字化转型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快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是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让公共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二是要坚持“走开放路”。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要进一步发挥《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等合作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5G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开放平台作用,打造“投资中国”品牌,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三是要坚持“打创新牌”。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开辟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消费市场规模、产业完备体系等硬实力,也需要培养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的“软实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的领航员,企业家精神是创新的源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积极支持企业家专注创新发展、敢干敢闯敢投、踏踏实实把企业办好。
身为企业家,要有四个“必须看到”:必须看到国内外大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会长期化。必须看到依靠负债驱动、投资拉动、资产价格上升的繁荣不适用了。必须看到套利型、寻租型的赚钱之道不再奏效。必须看到炒作型、割韭菜、薅羊毛的运作不再适用。因此,需要培养和发扬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天下没有不难做的生意,但总有新生意可做。说传统生意没有意思,是因为没有用创新的方法做出意思。此外,在当前的时代变局下,企业家还需要发展出新的特质,那就是韧性、判断力、价值创新能力。在真正的企业家眼中,很多卡脖子的问题,都是机会。成功很难,坚持做难的事情,成功便可预见!
此外,我国还将加快推进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着力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提高先进制造业水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还有,国务院日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这将有望启动一个超过七万亿体量的市场。

协会讲座现场
 
结语
我国经济正在朝着高质量发展和生产性创新的方向坚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阵痛在所难免。加之,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构成不利因素。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今天的中国,是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始终激励着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去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暂时的困难是存在的,但它无法掩盖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的勃勃生机,更无法阻挡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