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与互联网+中国经济的未来十年 2016-04-18 来源:未知 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互联网+",实际上都是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应用信息化的速度,进而加速整个制造行业的升级换代,而发展成果最终将惠及用户,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也是一次行业的整合和重新洗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批企业,将被成倍地拉开发展距离,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倒下。 刚刚过去的周末,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成为“互联网+”的最新进展。《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推向了生产领域,并提出设想到2025年,“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此前,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曾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被称作是中国版的“工业4.0计划”,将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也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值得关注的是,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互联网+”,相同的是,都将焦点聚集在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上。而这两个概念也同时出现在了今年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报告中,并就此被解读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那么,未来十年,“互联网+”与“中国制造2025”共同圈定的十年,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呢? 共谋——中国制造的转型之路 “互联网+”走进公众的视野,路径大抵与“中国制造2025”相同,都是始于今年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但是,追溯两个概念的出处,一个来源于学界,另一个则出于业界。 “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自中国工程院一个命名为“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课题组。这个课题组由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组成,历时一年半的战略论证,形成了“中国制造2025”的底稿。 “互联网+”的概念,2012年,在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易观董事长于扬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还是一种行业内的超前设想。到2015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腾讯公司董事长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呼吁希望“互联网+”这种生态战略能够被国家采纳,成为国家战略。其一直更多地为互联网业内人士所关注和推动 。 与其说,这是学界和业界在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问题的上一次不谋而合,倒不如说,学界和业界都察觉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问题的两极。 作为中国权威的互联网专家和观察家,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委员、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专家顾问郭涛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据他了解,不少制造业企业早已试水“互联网+”,不久前,他去参观考察了海尔的无人工厂,这个工厂就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的一个落地样本。 郭涛给记者描述了他看到的景象,在海尔位于沈阳的冰箱无人工厂里,只要通过互联网动动鼠标就能“造”出一台冰箱——准确获取用户定制信息后,工厂内工人只需把这些门体随机放进吊笼里,生产线就可根据用户定制信息进行自动检索、自动换模。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冰箱的颜色、款式、性能、结构等,定制一台自己的冰箱,同时,通过可视化操作,用户可以随时查到自己的冰箱在生产线上的位置,如生产到了哪一个工序、有没有出厂等等信息。海尔早在2012年就开始了这种互联工厂的实践。 实践中,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正在更广的层面上形成新的生态。 再以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为例,从2013年以在线理财、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等为代表的细分互联网嫁接金融的模式进入大众视野以来,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了一个新金融行业,并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资理财选择。 阿里巴巴[微博]、苏宁、京东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纷纷自行或与银行合作开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企业基于大数据技术,在放贷前可以通过分析借款人历史交易记录、迅速识别风险、确定信贷额度、借贷效率极高;在放贷后,可以对借款人的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实现持续闭环监控,有力降低了贷款风险,进而降低利息费用,让利于借款企业,很受小微企业的欢迎。 变革——大众创业正悄然开启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酵出的变革契机和利好,不单只属于大公司大企业。 正如80后姑娘小申的经历,原本打算买车的她,现在觉得大可不必,打车软件既方便又实惠,完全可以满足她和家人的用车需求,只需通过手机下一个订单,几分钟之内就会得到响应,“不用操心路线怎么走,也不必着急是否方便停车,也不用给车保养什么的,费用算起来还要比养车便宜得多”。 小申的体会,正是来源于“互联网+交通”在交通运输领域产生的“化学效应”。从国外的Uber、Lyft到国内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通过把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正在改变人们出行的方式。而大量的私家车拥有者则搭上了这一融合的契机,开辟了新的更多元的谋生渠道。 “‘互联网+’时代可以颠覆任何传统行业”,广东埃沃定制创始人兼CEO何冠斌称,其正在创业做的“易裁缝”APP,可以简单筛选裁缝,上门设计和完成服装制造,他不拥有任何一个设计师和裁缝,也不会拥有生产环节,但拥有连接和人,设计师已经变成共享资源,产品的性价比也非常高。 致力于“互联网+”研究的于扬的观点一针见血:“互联网是如电力一般的基础设施,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效率提升器,而随着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互联网将爆发出更大的正向推动能量。” 在郭涛看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将会在制造工业领域掀起三方面的变革:一是体现在研发和设计环节,由原先提供标准化产品的生产线变革为能够生产个性化产品的生产线;二是体现在生产环节,将实现智能生产,网络下订单后,电脑进行订单数据处理,再由智能工厂的机器人完成制造;三是体现在交付环节,将“大大缩短物流环节,甚至在一些客户密集区设立网点,直接通过3D打印机交付产品”。 “不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互联网+’,实际上都是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业应用信息化的速度,进而加速整个制造行业的升级换代,而发展成果最终将惠及用户,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过,郭涛提醒,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融合,同时也是一次行业的整合和重新洗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一批企业,在互联网效应之下,也将被成倍地拉开发展距离,最终在市场竞争中倒下。 较量——政府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几个月以来,不论是对“中国制造2015”,还是对“互联网+”,从部委到地方,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 在这其中,与其说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方面的一种自觉,倒不如说,这是中国顺应世界潮流的一种及时的自省。近十年来美国经济“去工业化”,金融创新取代实体创新,然而,也直接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追根到底,就目前的发展实践来看,除了个别人口少、面积小、地理位置特殊的高收入国家依靠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靠工业之路实现强国之梦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种自省:近期,世界各国在国家战略和规划方面,纷纷将目光重新回到“刺激实体经济”上。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制造业复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抛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提出的“新增动力战略”,法国提出的“新工业法国”等。总之,这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的较量。 那么,在这场较量中,政府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行业专家方兴东[微博]提醒,跟风很容易,抓要点不容易。目前,各地的互联网战略和政策,基本上都是抓面不抓点,都是大同小异,最终基本都陷在同质化的泥沼里无法脱颖而出。而跟风和同质化,就是创新的大忌,就是成功的死敌。尤其是我们的政府,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都是不可低估的。这个能力如何在互联网高科技领域用好,如何不用偏用歪,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他认为,互联网的成功之道,向来是单点突破。20多年来,互联网在中国的故事都一概逃不出这个规律。有了点的成功,才能发展壮大,才逐渐积累巨大的资源,才有了做面、做体的资本,才可以有四处出击的做体的任性。互联网公司成败如此,政府政策的成败也是如此。 郭涛认为,中国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应该分两个阶段走。在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方面的推动,引导一批企业在这一发展机遇中掌握核心竞争力;而进入第二阶段,政府应该放手,交给市场筛选,真正淘洗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完成制造强国的转变。 路就在脚下,而一切已经行进在路上…… 新闻来源: 新浪财经 相关新闻 点击查看» 股市动荡或影响中国科技公司融资步伐 “互联网+”东风已至 医药O2O借力起飞 综艺里的广告经,砸钱就够了? 农村金融成为大热点 互联网金融巨头争相切入 老出事的互联网金融,市场主体该如何对待广告 广告质量才是未来,Facebook正式放弃DSP